
本报记者 王伟伟 摄影报道360配资在线配资
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创办于1985年,是全国第一家杂技专业艺术学校。自2002年起,该校开始培训外籍杂技学员,至今已持续23年。外籍学员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总人数超过700人。
2006年,“吴桥杂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独特魅力不仅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杂技爱好者,也让杂技成为一座跨越山海的文化桥梁,联通世界。

10月13日,来自非洲的学员们在一起练习“大武术”杂技。
10月13日清晨,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当阳光还未铺满这片有着千年杂技文化的土地时,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已经开启了一天的喧嚣。笼罩在晨雾中的操场,人影绰绰,但回荡在空气中的口令声和叫喊声却彰显着这座学校独有的气质。

10月13日,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来自越南的学员正在练习高车踢碗。
天色渐亮,在操场上晨跑的几名非洲学员很快引起了师生们的注意,他们是来自肯尼亚的杂技演员。10月初,他们跨越近8000公里来到“中国杂技之乡”,只为把纯正的中国杂技带回祖国。与他们一同培训的还有来自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塞拉利昂、贝宁、老挝、越南的杂技演员。8个国家的39名学员将在为期两个月的时间里接受系统培训,之后回国从事杂技表演或杂技教育工作。

10月13日,参加培训的“洋学生”在排练新节目。
“用前脚掌,放松身体……”排练厅内,18岁的菲塞哈正在中国教练王新双的指导下进行蹬技训练。王新双知道这位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学员听不懂汉语,但她还是希望通过夸张的动作和手机里的视频让菲塞哈尽快掌握表演技巧。
菲塞哈在本国学习杂技已有5年,她说:“我希望在中国能更系统地学习,帮助自己走向国际。”

10月14日,马迪尔斯(右三)和同伴到吴桥县城购买生活用品。
在另一个排练厅,来自坦桑尼亚的索达在翻译人员的帮助下,跟着中国教练牟荣霞学习转毯。索达是一名艺术老师。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接触到杂技,从此她便深深爱上了这种“神奇的舞蹈”。这是她第二次来吴桥学杂技,她说:“我要多多学习,把吴桥杂技教给更多的坦桑尼亚孩子。”
在这个国际班里,每个学员都带着各自的使命,他们虽然语言不同,但目标相同。

10月14日,来自老挝的蒂帕蓬正在凳子上练习倒立,这也是每个杂技演员必备的基本功。
中国传统的“大武术”是一种形体技巧类表演。它以人体为载体,通过肢体动作展现艺术美感。演员在表演中需要通过托举、叠罗汉等动作组合,构建动态视觉图景,传递力量与优雅的融合美学,需要极强的团队协作能力。
来自非洲的几名男学员格外热衷于这类表演。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爆发力让他们很快就掌握了表演技巧。每完成一个新的造型,他们都会击掌庆贺。

10月15日清晨,来自肯尼亚的学员在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的操场上晨跑,不远处就是当地的著名景区吴桥杂技大世界。
年过半百的马迪尔斯是肯尼亚的一名杂技表演家和教练。这次他带了5名肯尼亚杂技演员来到吴桥学习。“希望他们能像我一样,学到最好的杂技。”他说,学杂技就要到中国来,中国杂技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10月15日,马迪尔斯(左四)和同伴来到吴桥江湖大剧院观看杂技表演。
1983年,当时只有12岁的马迪尔斯被肯尼亚政府选中前往中国接受杂技训练。按照协议,接受两年的培训后,马迪尔斯和同期的23名学员返回肯尼亚,参加政府组织的演出并推广杂技艺术。那次经历让马迪尔斯深深爱上了中国杂技。后来,随着马迪尔斯年纪的增大,他逐渐从台前走向幕后,在肯尼亚创办了自己的杂技学校。如今,他的儿子已成长为一名杂技教练,12岁的孙女也在学杂技。

10月15日,来自坦桑尼亚的帕齐正在练习口叼技。
42年间的中非交流,马迪尔斯不仅学到了中国杂技,也学会了中文。每次来华时,他都会随身带着当年的那本旧护照和毕业证书,熟悉他的人给了他一个非常中式的称呼——“老马”。
在老马眼中,接受专业的杂技训练是肯尼亚年轻人找工作的一条出路,能获得一笔不菲的收入。
“老马的经历是吴桥杂技出海的缩影。”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外培项目管理员乜冠华说。

10月16日,吴桥县铁城镇张松村的杂技小院,杂技教练何书胜带着弟子们排演节目。
【蹲点手记】
杂技之“桥”联通世界
王伟伟
“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 这句吴桥俗语,生动描绘了当地与杂技艺术的渊源。
吴桥地处冀鲁交界,土壤贫瘠多盐碱。为谋生,先民们不得不另辟蹊径。于是,由先秦“蚩尤戏”和汉代“角抵戏”演变而来的杂技艺术应运而生。
千年前,随着京杭大运河的修通,吴桥杂技艺人乘船南下,撂地摆摊闯江湖。杂技也随之成为南北方文化交融的纽带。如今,吴桥杂技更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吸引着全球杂技爱好者慕名而来。

10月16日,来自肯尼亚的丹尼斯正在体育馆练习独轮车。
杂技学校里,不同肤色的学员们济济一堂,在中国教练的帮助下一同进步。他们说,杂技是无需翻译的“世界语言”。
走在吴桥街头,眼前的景象很难让人将这座北方小城与国际交流联系起来。商场超市里,外国人光顾的身影时有出现;道具商店里,50多岁的老板娘操着蹩脚的英语与马戏团教练做生意;街边饭店里,掌勺的大师傅手机里存着10多个国际友人的微信。今年,以“吴桥”命名的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主体活动首次在当地举行,为吴桥杂技文化走向世界搭建了新的舞台……
这些改变,都因杂技而起。
360配资在线配资
百川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